为什么要开源?(Why)¶
一场关于合作与增长的实验课
在本节中,你将收获:
- 
看透“内卷”与“共创”的本质区别:通过一个简单投票游戏,理解为什么大家抢蛋糕(存量)会一起输,一起做大蛋糕(增量)才能一起赢。 
- 
破解“囚徒困境”:学会如何把互相猜疑的“困境”,变成相互信任、共同受益的“飞轮”。 
- 
看清市场类型:掌握几个关键信号,判断你所在的领域是在抢存量,还是在做增量。 
- 
理解开源的必然性:明白为什么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,开源(开放共享)是聪明且有效的竞争策略,能带来多方面的好处。 
一、“做个选择吧”——存量和增量的博弈¶
游戏 1:毒药困境¶
匿名投票,选“喝”或“不喝”一杯虚拟“毒药”: 如果超过一半人选择“喝”,那么所有人都没事。 如果选择“喝”的人没超过一半,那么所有选“喝”的人就“出局”。
游戏 1 升级版:红蓝药丸¶
规则:匿名选择吃“红药丸”或“蓝药丸”。
- 红药丸:如果超过一半人选红,那么所有人收益翻倍(200 点);如果没超过一半,那么选红的人收益清零。
- 蓝药丸:稳稳拿到 100 点,不管别人怎么选。
数学真相:
- 大家最可能怎么做?(纳什均衡):所有人都选蓝药丸(安全!),每人 100 点,全班总共 10000 点。
-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?(帕累托最优):所有人都选红药丸(冒险!),每人 200 点,全班总共 20000 点。
-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:正好一半人选红药丸(功亏一篑),一半人清零,一半人 100 点,全班总共 5000 点。
- 问题来了:个人理性(选蓝保底)拖累了另外进取的人,导致了最差结果,这就是“内卷陷阱”。
这像什么?:
- 高考:名额就那么多,大家拼命学,但录取率不变,整体幸福感没提高。
- 闭源软件公司:互相严防死守专利,投入巨大但创新变慢。
游戏 2:红蓝计划(做大增量)¶
想象一下,全班 100 人,每人有 100 块钱。现在有两个投资项目:
🔴 红色计划(开源路线):有点冒险,但如果人多,能创造巨大的新财富!
🔵 蓝色计划(闭源路线):稳稳当当,小损无妨。
⚙️ 游戏怎么玩?¶
- 做大蛋糕规则:- 每多一个人选🔴红色计划,全班的“财富池”就增加 200 块(就像开源带来新机会、新市场),不过只有选红的人从这里拿钱(对应增量,和蓝色的存量相对)。
- 比如:30 人选红 → 财富池 = 30 × 200 = 6000 块。
 
- 你能赚多少?:- 🔴选红的人拿多少? = (财富池总钱数) × (选红人数比例) ÷ 选红人数。简单来说,每个选红的人赚 = 2 × 选红人数。(其他的钱去哪了?我也不知道)
- 🔵选蓝的人有多少? = 稳稳拿到 80 块。(没有不投资的说法哦)
 
- 关键转折点:- 当选红的人比例 = 40% 时:选红的人拿的钱 = 200 × 40% = 80 块,刚好和选蓝的人(80 块)打平。从现在开始成功超越选蓝的,但是还没回本。
- 当选红的人比例 = 50% 时:选红的人拿的钱 = 200 × 50% = 100 块,从现在开始选红的人就已经回本,而且人越多,赚得越多!合作真的能带来更大收益!
 
📊 直观一点——来列表吧¶
| 选红人数 | 财富池总钱 | 每个选红的有多少? | 选蓝的有多少? | 全班总财富 | 结果说明 | 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10 人 (10%) | 2,000 块 | 20 块 (太少!) | 80 块 | 10×20 + 90×80 = 7,400 块 | 可以不投资吗(个人理性选蓝) | 
| 40 人 (40%) | 8,000 块 | 80 块 | 80 块 | 40×80 + 60×80 = 8,000 块 | 打平了!(合作起点) | 
| 50 人 (50%) | 10,000 块 | 100 块 | 80 块 | 50×120 + 50×80 = 10,000 块 | 选红的回本了 | 
| 60 人 (60%) | 12,000 块 | 120 块(赚了!) | 80 块 | 60×120 + 40×80 = 10,400 块 | 选红的起飞了!(集体共赢) | 
💡 对比发现¶
早期别当“孤勇者”:如果选红的人太少(<40%),选蓝确实更安全。这就像现实中很多公司不敢开源,怕吃亏。 神奇的“起飞点”:一旦选红的人突破 40%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选红的人开始比选蓝的收益高,而且人越多,赚得越多!这就是开源生态爆发增长的秘密。 现实中的例子:
- Docker 开源:刚开始只有很少人参与(7%),但当大家看到好处纷纷加入后,短短 2 年就彻底改变了云计算行业!
- RISC-V 开源芯片:当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个开源硬件项目(现在有 4000 多家会员,中国就占一半),它就爆发了,开始挑战传统芯片巨头。
二、改变规则,改变结局¶
1. 游戏 2 升级版:选蓝的能“搭便车”吗?¶
还是 100 人,每人 100 块。
🔴选红:每多一人选红,财富池 +200 块。
🔵选蓝:收益不是固定的了!它会先涨后跌。
- 财富池总量:总钱 = 200 × (选红人数)
- 选红单人收益:选红的赚 = 2 × (选红人数)(和之前一样)
- 选蓝收益曲线(抛物线):选蓝的赚 = 80 + 1.5×(选红人数) - 0.02×((选红人数)^2)
“搭便车”效应:
- 初期:选蓝的能“蹭”到好处,赚的多!
- 后期:开源生态太强大了,选蓝(闭源)的就开始走下坡路,赚的越来越少。
“算无遗策”——关键节点推演¶
| 选红人数 (R) | 选红的有多少 | 选蓝的有多少 | 市场阶段 | 聪明策略? | 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10 人 | 20 块 | 93 块 (蹭到了!) | 闭源繁荣期 | 选蓝很爽 | 
| 18 人 | 36 块 | 100 块 (回本了!) | 闭源称霸期 | 不选蓝注定不会成功 | 
| 30 人 | 60 块 | 107 块 | 虚假繁荣期 | 个体理性还是选蓝 | 
| 37 人 | 74 块 | 108 块 (巅峰!) | “蹭”到最高点 | 选蓝收益达到顶点 | 
| 52 人 | 104 块 | 104 块 | 开源崛起期 | 平手 | 
| 60 人 | 120 块 | 98 块(开始亏了) | 开源反超期 | 集体理性转向选红 | 
| 80 人 | 160 块 | 72 块 (亏大了!) | 开源统治期 | 选蓝策略彻底失败 | 
2. 现实对照¶
- 选红的“不归路”(R=30):就像早期的 Linux(1991-1998),微软一边用着开源技术,一边打压开源社区。
- 选蓝的“大溃败”(R=80):就像现在的 Kubernetes(容器管理工具),闭源公司都被迫加入开源基金会(CNCF)才能生存。
3. 开源不是“做慈善”¶
A. 开源初期是“活雷锋”吗?
- 当选红人数少时,选红的拿的钱比选蓝的少 → 这其实是闭源公司在“剥削”开源贡献者!
- 例子:安卓早期开源,华为、小米等手机厂免费用了系统,但没啥话语权。
B. 为什么大公司后来也拥抱开源?
- 当选红人数>60,选红的赚的远超选蓝的 → 大公司开源是为了抢占生态主导权,制定新规则,统一大家的思想!
例子:微软把 VSCode(代码编辑器)开源后,围绕它的插件市场一年能赚 3 亿多美元!使用存量思维的 1998 年,CEO 鲍尔默说“Linux 是毒瘤!是癌症!”;而到了 2018 年,在增量思维的引领下豪掷 75 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开源社区 GitHub。从死守 Windows 系统的“存量保卫战”,转向争夺开发者生态的“增量争夺战”,拥抱开源才能赢得未来!
C. 残酷的教训:
- 当选红人数达到 80 人时,最后那 20 个选蓝的人,赚的钱比他们最开始的本金(100 块)少得多! 例子:诺基亚死守自己封闭的塞班系统,结果在智能手机时代彻底掉队;开源数据库 PostgreSQL 在 Oracle 称霸的“存量时代”默默耕耘开源,15 年后成为云计算时代的首选数据库之一!
4. 实战演练:如果你是决策者¶
情景 1:你是早期“开源烈士”(选红人数=18)¶
数据:选红的只有 36 块,选蓝的则开始盈利(差距巨大!)
你怎么选?:
- A. 咬牙坚持开源,努力说服更多人加入(需要说服好多人冒险!)
- B. 算了,我也选蓝(闭源),加入“蹭红利”的队伍。
历史参考:1999 年,Red Hat(红帽公司)在上市前就面临这个选择,他们选择了坚持开源并创新了“订阅服务”模式,最终成功突破了临界点!
情景 2:临界点的“摇摆人”(选红人数=50)¶
数据:选红的有 100 块,选蓝的有 105 块(选蓝还是多赚点)
博弈时刻:如果 3 个选蓝的转去选红 → 选红人数=53,选红的就能赚 106 块,反超选蓝的
现实例子:2018 年,开源数据库 MongoDB 修改了开源协议(变成 SSPL),因为它觉得太多厂商在“白嫖”。结果很多开发者不高兴,跑去了别的开源项目。
为什么设计这些游戏?
就是想用最简单的数字告诉你:
- 
开源是聪明策略:不是“道德高尚”,而是数学上能赢的超级策略! 
- 
“起飞点”思维:开源生态早期需要“敢死队”,但聪明人会算准时机全力投入。 
- 
开源改变游戏规则:当足够多人参与开源,整个行业的“蛋糕”真的会被做大! 
但要记住现实更复杂:
A. 规则看不清:真实世界的“游戏规则”并不是像实验这么明确的二次函数,更像是一种混沌系统。
B. 收益算不准:开源带来的好处(名声、生态、机会)很难用钱立刻算清,可能不会立竿见影的看到财富增多。
C. 时机难把握:在存量的语境里很难准确判断什么时候是在抢存量,什么时候能创造增量,以及这个转变点具体在哪。
5. 火眼金睛:识别你处在哪种市场¶
| 看什么? | 抢存量(内卷)市场的信号 | 做增量(增长)市场的信号 | 
|---|---|---|
| 技术变化 | 技术改进很慢(比如每年性能提升不到 5%) | 新技术不断冒出来(比如量子计算机突破 50 个量子比特) | 
| 钱往哪流 | 投资主要砸向成熟大公司(等着收割利润) | 大量钱投给初创小公司(野蛮生长阶段) | 
| 人才在哪 | 顶尖人才都挤在几家巨头里 | 各种新项目遍地开花(草根创业潮) | 
| 官司多不多 | 经常打专利侵权官司 |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创新 | 
| 生态活不活 | 上下游关系固定死板(比如 Intel 和微软的老联盟) | 出现跨行业的开放联盟(比如 RISC-V 基金会) | 
6. 背后的理论:四个关键转折¶
转折 1:交易成本理论在开源中的新生¶
传统理论:如果交易没成本,资源会自动达到最优配置。 开源现实:
- 技术领域的交易成本(沟通、学习、法律风险)天然很高!
- 开源通过标准化的开源许可证(如 MIT、GPL) 大大降低了这些成本,让合作变得可行。
转折 2:打破“纳什困境”¶
| 策略 | 闭源均衡(大家互相防着) | 开源均衡(大家合作) | 
|---|---|---|
| 个人收益 | 短期看安全(有专利墙保护) | 短期可能吃亏,但长期看整体财富爆炸增长 | 
| 系统状态 | 僵化停滞(比如手机芯片打价格战) | 活力涌现,新事物层出不穷(如 RISC-V 生态) | 
转折 3:开源社区的公平¶
在开源社区,你的贡献价值可能这样体现:
你的影响力 ≈ 生态总价值 × (你的独特贡献度 / 整个网络的大小)
典型案例:Vue.js 框架的作者尤雨溪通过开源,在全球前端开发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声誉。
转折 4:社区的力量与“信仰”¶
当一个开源社区的参与者超过一定规模(比如 150 人,接近“邓巴数”),稳定的协作系统就可能形成,甚至产生一种 “为共同理想奋斗” 的社区精神。
数据佐证:Linux 内核历经数十年,开发者提交代码(commit)超过百万次!
三、拥抱增量:开源是未来竞争的必然选择¶
思想家詹姆斯·卡斯提出,世界有两种游戏:
- 有限游戏:以打败对手、赢得比赛为目标,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(比如足球赛)。
- 无限游戏:以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为目标,没有明确的边界和最终赢家(比如文化、科学的传承)。
在技术爆炸的今天,任何公司想靠一个技术秘密长期称霸(玩有限游戏)都越来越难。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能让创新持续发生、生态不断繁荣的玩家——这就是无限游戏。
开源,正是无限游戏的终极形态:它打破了传统创新边界,将技术演进从封闭系统的有限博弈,转化为开放网络的无限可能性。开源不仅是技术领域的协作方式,更是一种适应增量竞争与无限游戏规则的底层生存策略。在资源有限但机会无限的世界中,开源通过重塑竞争范式,为个人、组织乃至全球创造了一种可叠加、可持续的进化路径。
1. 为什么无限游戏需要开源?¶
A. 增量竞争的本质是“做大蛋糕”
- 从“零和”到“共赢”:传统竞争是你多我就少(抢存量)。增量竞争是通过合作,创造新价值,让大家都有更多(做增量)。开源开放代码和知识,把公司的“技术小金库”变成行业共享的“基础设施”,实现共赢。
- 知识的“复利”效应:每一次代码提交、每一次文档更新、每一个 Bug 修复,都成为后来人创新的基石。Linux 内核从 1991 年的 1 万行代码,发展到今天超过 4000 万行,就是开源知识复利增长的活证明!
B. 开源完美适配无限游戏规则
- 生存大于赢:有限游戏要赢对手,无限游戏要游戏持续。开源项目的寿命往往远超闭源软件(比如 Apache Web Server 活了 26 年还是主流),因为它不依赖某一家公司活着。
- 边界在扩展:闭源系统靠自家研发,能力有限。开源系统通过社区,能不断吸收全世界的创新。Kubernetes 就是个好例子,它从 Google 的内部工具,通过开源和开放治理,变成了全球云计算的基石标准。
2. 开源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¶
对个人:从“码农”到“造物主”¶
- 能力火箭:通过参与 TensorFlow、PyTorch 等开源项目,开发者能直接接触到工业级的技术,大大缩短从学习到创造价值的路径。
- 影响力放大器:无数调查(如 Stack Overflow)显示,参与开源是开发者提升技能、解决实际问题、建立行业声誉的最佳途径之一。
- 职业通行证:你在开源项目中的贡献记录,是全球公认的“能力证明”,比简历更有说服力。
- 抗风险盔甲:掌握开源技术的开发者,不会被某一家公司的技术“锁死”,职业选择更自由、更安全。
对公司:从“烧钱打仗”到“共建生态”¶
- 创新成本大减:对于研发费:华为的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,吸引了 2000 多家公司一起建设,省下了天文数字的生态建设费用;对于试错费:特斯拉 2014 年开源电动车专利,让全球供应链一起验证技术路线,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成熟。
- 抓住“网络效应”:RedHat 公司以开源 Linux 为基础,提供企业级服务和支持,2019 年被 IBM 以 340 亿美元天价收购!这证明了“开源 → 成为标准 → 提供服务”是一条成功之路。
- 顶级人才磁铁:GitLab 公司采用全员远程 + 开源协作模式,能吸引全球最顶尖的开发者,人才库扩大了 100 倍都不止!
对世界:从“技术垄断”到“数字公地”¶
- 技术普惠:像 Apache Hadoop 这样的开源大数据工具,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能用很低的成本处理海量数据,打破了技术垄断。
- 危机应对:COVID-19 疫情期间,OpenPandemics 等开源药物研发平台,集结了全球科学家,把疫苗研发时间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!
- 可持续发展:Linux 基金会的能源子项目(LF Energy)通过开源电网软件,帮助全球更高效地接入和使用可再生能源。
四、最后的思考:开源真的违反人性吗?¶
1、若我未曾见过光明
“在‘毒药游戏’里,如果所有人都不喝毒药,结果和所有人都喝一样。没有人有开源的想法,和所有人都开源一样过日子,那么追求共识(比如一起开源)真的没意义吗?”
2、贡献者 vs. 收割者
“当你在游戏里选择‘红色’(开源)时,有没有想过别人可能用你的贡献筑起他们的高台?如果你是一个 AI 框架的早期开发者,看到科技巨头用你的代码年赚百亿,却对你没有任何回报,你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吗?你还愿意做那个最初的‘铺路石’吗?”
3、黎明前的黑暗
“假设你是第 37 个选择‘红色’的人。你知道你的加入会让‘蓝色’(闭源)的收益达到最高点(108 块),而你自己的收益(74 块)还是比选蓝的低。你会怎么选?
    A) 心灰意冷退出。
    B) 硬着头皮坚持,赌后面会有和你一样的‘傻子’跟上来。
    C) 你还有其他想法吗?”
4、小团体的阴谋
“如果游戏允许私下结盟。假设‘蓝方’发现:只要把‘红方’人数控制在 37 人,他们就能赚最多。于是 5 个蓝方玩家私下约定,卡住红方人数在 37 人,这样他们每人能多赚,但全班总收益会减少。如果你是他们之一,你会:
    A) 加入小团体,先赚钱再说。
    B) 偷偷举报这个阴谋。
    C) 赚到钱后反手再举报?
    D) 一直卡人数直到游戏崩盘?
    E) 还有其他想法?”
5、理想主义者的账单
“数据显示,在真实开源社区,前 10% 的贡献者写了 80% 的核心代码,但 70% 的流量和收益可能被后来加入的人拿走了。如果你为一个开源项目投入了 300 小时写出关键代码,用的是 GPL 协议(要求衍生作品也必须开源)。结果某云巨头把它封装成闭源服务,年赚十亿。你会:
    A) 打官司捍卫协议——即使可能倾家荡产?
    B) 自己创业,用开源代码反攻市场?
    C) 默默接受,相信‘代码不朽,精神永存’?
    D) 接受巨头高薪挖角,成为他们的技术专家?
    E) 心灰意冷,再也不碰开源,转投闭源?
    F) 在代码里埋‘地雷’(比如用 GPL 传染条款)?
    G) 你有更好的办法?”
6、钻空子的诱惑
“假设你发现游戏漏洞:当红方有 49 人时,如果这 49 人突然全部转投蓝方,能让蓝方收益瞬间爆涨,你们这些最后转蓝的能大赚一笔。作为老师,我该:
    1) 立刻封掉漏洞,维护游戏公平。
    2) 不管它,看看同学们会怎么玩,考验大家的智慧和道德?”
7、CEO 的艰难抉择
“假如你是一家大集团的 CEO,打算把公司的核心技术专利开源。这会让公司短期损失百亿。本质上,你是用眼前的巨大损失,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。作为 CEO,你会用什么样的道理(或者数学模型)去说服董事会接受这个‘看起来反人性’的决定?”
结语:开源——数字文明进化的选择¶
在技术迭代快到没人能单打独斗掌控的今天,开源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它避免了重复造轮子的浪费,通过开放的规则让大家的目标更容易对齐。当我们面对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这些全人类的挑战时,开源协作或许会从一种技术模式成为文明存续的必需品——因为未来的增量竞争,必然是开放的。